第四百章:河北的及时雨-《三国之袁家逆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最多只是在闲谈之中提上一句,徐州今年丰收啊之类云云。

    然后按照往年徐州的粮食产量,先入为主的推断一番,估计也就产了个两三百万石粮吧。

    即便他们知晓肥料的效果,估计也不会太过在意,毕竟,直到现在,也就只有徐州民部知晓,徐州的百姓和开垦出来的田地数字到底是多少。

    在秉持传统观念的袁绍等人心中,甚至是其他诸侯,如曹操孙策他们。

    也不可能想得到,袁谭居然在“堆肥法”尚未确定是否可行的情况下。

    乱世之中,流民很多,但不是谁都可以招募的,招揽来了不给粮食,不给安置。

    那招募到州郡的流民就会成为新的不安定因素,甚至还会激起民变,到最后给州郡带来的破坏不亚于一场兵灾。

    但袁谭却直接大手笔招揽了几十万的流民,包括泰山贼在内,徐州今年新增的人口达到了四十九万七千之巨。

    在这个时代,这个数字几乎是难以想象的。

    能够支撑四十九万七千近乎于脱产的流民进入徐州,脱产这个词并非夸张。

    要知道,流民虽然是重要的生产力来源,但在他们抵达徐州的第一年,准确一点说,是第一次秋收之前。

    他们根本不能为徐州创造出任何新的财富!

    徐州能够支撑到第一次秋收还不崩盘,完全是靠着袁谭之前出售给刘表和孙策,前后八千套徐州铠换来的粮秣!

    但这些粮秣也是相当有限,将近五十万的流民,一个月需要消耗的粟米就是一石,加上其他的安置需要。

    一个流民,在三月抵达徐州,到九月之前,这段时间里,他们每个月每个人至少要消耗两石的粟米!

    放在一起就是将近六百万石粮秣,更不用说在这期间袁谭还在主持将作院的技术改革,发出了募匠令。

    并且建立了清平军学,重编府兵,编练新军等等,这些都是极大的支出。

    而流民们所耕种的,大多又都是抛荒过的田地,换句话说,如果袁谭的堆肥法无法取得他预料中的效果。

    哪怕肥料增产了三成的粮食收入,到最后也是收支不抵的结局!

    是以,在外界看来,袁谭根本不可能冒这么大风险去招募那么多流民进入徐州。

    在世人眼中,徐州今年真正新增的人口,也就只有泰山贼这一只十五万人而已。

    虽说这个数字也很广,但十五万人能够开垦的土地也是相当有限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