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正如袁谭眼前那十二万府兵,可以说是来历复杂。 中原各个州郡的难民都有,但随着军府治下,军田分配的开展。 这些士兵们哪怕半个月前,对自己的认知还是兖州人、青州人、河北人、荆州人、宜州人…… 但这一刻,以及今后的漫长岁月里! 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只有一个,那就是徐州人! 一旦徐州遇到外敌入侵,他们绝对会毫不犹豫的拿起刀枪,跟随在袁谭的旗帜后面,进行征战! “按照之前定下的制度,这些军田,前三年的税收定为六公四民,待到三年之后,则划分为六公四民,六年之后,转为和民户相当,均为二公八民。” 之所以前三年定为六公四民,是因为这些田地抛荒多年,产量有限。 哪怕有堆肥法,也只是堪堪和那些抛荒一年的田地追平。 一年产量也就是亩产两石上下而已。 每个军户分到二十亩地,产粮四十亩,留下十六石米,足以养家。 毕竟,府兵制革新之后,这些府兵们每个月还有一石俸米的耕战俸! 没错。 袁谭作为后来人,对于府兵制的很多弊端看得分明。 府兵制崩坏之后的那些弊端,现在来解决太过长远,但一些非常浅显的弊端。 譬如府兵又要耕田,又要作战,还要缴纳赋税。 若是没有额外的收入,一年的收成也不过堪堪足够自己养家糊口而已。 这还是建立在这些军户没有家小要养的前提下。 但可以想见,原本这些流民天地不收,没有恒产,自然没有媒婆登门。 可现在,每个军户手上可都有整整二十亩军田! 前来说亲的媒婆自然是踏破了门槛。 要不了几年,估计这些府兵们都能够娶妻生子,到时候二十亩军田也就堪堪够他们养活一家老小而已。 所以袁谭特地设置了三年后赋税下调,六年后赋税等同于民户的安置。 除此之外,对于府兵居住的区域,袁谭还特意划分了一部分区域,专门负责建设军械坊等等配套的设施。 这些设施眼下由将作院负责,等到新一代的府兵长大之后。 他们的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军田,而那些次子还有小儿子等等,则可以进入军械坊等等地方去做事。 不至于出现二十亩军田养活十几二十口人的情况。 当然,天长地久之下,父生子子生孙,只靠这两万多顷田亩,单纯养活十二万府兵和他们的家小不成问题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