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一十七章:三月徐州,流贼下山-《三国之袁家逆子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放心不放心?

    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,不管是臧霸还是孙观和吴敦,哪里还能够说得出半个不字。

    其实不管是臧霸还是剩下的泰山诸将,对于袁谭所说的什么建设军团的构想,并不是很懂。

    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看到袁谭的诚意。

    眼下泰山军,实际上也已经走到末路了。

    不知道是袁谭这只越来越强力的蝴蝶,扇动了翅膀,改变了方向。

    在原本的正史上,发生在建安七年的这场大旱,对于已经结束了官渡之战,回师许都,安定南北的曹操来说。

    固然产生了一定影响,但远远没有眼下那般大。

    而彼时已经依附在曹操帐下的臧霸,也获得了曹操那边分出来的粮秣支援,撑过了这对于中原生民来说,都是相当艰难的一年。

    但还是那句话,随着袁谭的横空出世,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。

    最直观的一点就是,早在建安三年随着吕布败亡,就已经依附在曹操麾下。

    并且随着时间推进,同曹操部结合日益加深的臧霸部,在这个时空,依旧保持着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姿态。

    这种姿态有好有坏,好处自不必说。

    泰山诸将,哪怕是最不堪大用的昌豨,在这多出来的数年磨砺下,单单论能力。

    比起正史上都要高出一截。

    而如臧霸、孙观、吴敦这些,本来就相当拔尖的人物,更是靠着山中制抚流民的经验。

    成长为了相当不错的,内政和军事并重的将领。

    毫不客气的说,若是以具体的数值来展现当下泰山三将的能力的话。

    臧霸的统帅和政治,前者估计已经突破了九十点大关,而后者没有九十,至少也是八十往上走。

    至于吴敦和孙观,则都是统帅政治双八十的人物。

    无论是拿去当做副将,助阵大军,还是放在城中镇守安抚一方,都是上佳之选。

    至于说坏处。

    那就是泰山军坚持到建安八年,也就是现在的定安元年,已经彻底到了强弩之末。

    任凭臧霸等人才干再高,终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

    不得不到了一个做出选择的时刻。

    而能够做出的选择,其实算来算去,也无非是江东孙策和徐州袁谭两家。

    而江东的孙策,自始至终只是遣人送来书信一封。

    反观袁谭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