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北平到京城只需要三半。 从亦力把里行省省府委鲁母,也就是后世的乌鲁木齐到南京,只需要九天。但是撒马尔罕的铁道还没有修建好,就算通车了,也需要半个月。 大明西部最远的,实控马什哈德地区,铁道还未开始动工,哪怕建成了,也是需要近一个月,往返一趟需要两个月。 四川。 马定国的老家。 湖北行省武昌工人子弟学校,三百多名孩子乘坐铁道抵达了此地,与之相对,四川重庆工人子弟学校的孩子们,乘坐火车去了湖北行省。 他们从自己熟悉的地方,去到别人熟悉的地方,别人来到他们熟悉的地方。 “当时因为修建桥梁的技术不足,所以这段的铁路,沿着山坡向上,又因为蒸汽机的动力不足,你们看。”教谕们带着自己的学生,走访已经舍弃的铁轨旁的蒸汽机室。 “通过固定在地面的蒸汽机动作动力,用钩子连接火车头,为蒸汽机火车弥补动力的不足,让火车一段段的爬坡。” 孩子们好奇的围着废弃的亭子,每八九百步就有一个这样的亭子,铁道会在亭子处弯折一段,整个山上,有十几个这样的亭子。 亭子旁有小屋,供给工作人员们休息。 荒废的小屋内,还有工人们遗留下来的桌椅,上面布满了灰尘,长出了新的小草。 “那如果钩子断了怎么办。” 一名学生望着山脚下,露出担忧的眼神。 “出过这样的事故,所以铁道工程部的叔叔们,经过深思熟虑,放弃了这一段的旧铁道,你们看到那边的短隧道没有,是工人叔叔们用火药一段段炸出来的。” “啊。” 孩子们惊呼。 “不过现在有了新的技术,解决了蒸汽机马力不足的缺点,为了获得更好的动力,发明家叔叔们,在水箱里原本的金属管上,扩充到了二十五根,当锅炉点着后,热气会通过金属管加热里面的水产生蒸汽,蒸汽带动活塞运动,通过曲柄原理带动车轮。” “你们谁还记得课堂上讲过的,活塞的发明过程啊?” “我。” “我。” 孩子们纷纷举手。 教谕点了最热烈的孩子,那孩子快速的说道:“最初抽水蒸汽机使用的活塞,是万爷爷改进的。” “聪明的万爷爷,用到处都有的稻草填补了活塞漏气。” “后来韩有昌叔叔在活塞上加了圈,发明了加盖原理,也就是现在蒸汽机火车头使用的活塞,被称为第三代蒸汽机的发明者。” “轮船用的蒸汽机技术,也是韩有昌叔叔改进的,被称为三代半蒸汽机技术,为什么被称为三代半,因为效率上没有发生质的突破。” “很好。” 虽然孩子说了很多问题之外的回答,教谕仍然给予了赞扬。 孩子得意的抬起头。 学生们的游学,是学校与学校对接。 重庆的工人子弟学校,前几年与贵州那边互相游学,今年改为与湖北行省,并且在礼部的组织下,提倡扩大游学范围,保障每名孩子毕业前,能去更多的地方。 孩子们参观完后,返回了重庆工人子弟学校,学校里有宿舍,有食堂,降低了游学的成本。这样的游学过程,在各所学校的资源互换,以及铁道的便利下,并没有超过礼部的能力。 教谕在教室里布置了作业,每名孩子写一篇游记。 孩子们很兴奋。 “先生辛苦了。” 孩子们整齐的起立,弯腰恭送教谕离开教室,教谕严肃的回礼后,方踏步离开教室,当教谕的身影消失在门口,孩子们立刻热闹了起来。 他们见到了更多的新事物,开阔了视野。 “现在的孩子,比以前的孩子更聪明。” 重庆工人子弟学校留下来的教谕,与武昌工人子弟学校来的教谕们闲聊,感叹学生们的变化,他们也乐在其中。 礼是文明的根基。 教谕在教室内回礼弯腰,随后回到了公房,听到外地同行们的手法,也认可的点了点头,加入参与了这个话题。 那座小山的短隧道里。 一辆火车驶过,火车的车厢里运输的都是货物,车厢里满载的竹片运输到湖北和浙江等地区。 “咔嚓咔嚓。” 学徒们汗流浃背,车夫盯着前方。 ”轰!” 爆炸声摧毁了铁道。 火车出轨。 货物洒的漫山遍野。 火车头的车夫与几名学徒当场死亡,土司带着部族的青壮,看到全部是竹片,气的破口大骂,很快窜回了山区。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