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百七十一章 来自高丽的大文学家们-《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以高丽南部的情形,如此高的兵力,已经无法供应了,当初因为缺饷兵变可见隐藏的危机已经到了压不住的地步。

    现在高丽右军节制使李芳远死了,下面的军头们,李芳远的长子无法约束,地方上的经济又被破坏,李芳远的长子和地方上的勋臣沟通,以求地方的粮食物资继续如往供应节制府,成效并不大。

    除了地方上的确无力供给外,也有右军节制府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,本身就名不正言不顺,以目前右军节制府的情形,人们都认为右军节制府不行了。

    与股票一样的道理,越是有不利的消息,人们越是不支持。

    焦头烂额之下,李芳远的长子李褆,同意了大明朝廷的调停,通过大明朝廷整编高丽南军,把军队规模降低到三万,并由大明驻军一营,保护右军节制府的安危。

    换而言之。

    交出了兵权,获得了自家的荣华富贵的保障,李褆并没有感觉到不好意思,他的大伯这么多年不也是这么做的,他有什么怕被人骂的。

    李褆想到了父亲生前经常痛骂大哥,说大哥出卖了高丽的利益。

    如今李褆很想看看李芳果的脸色,不知道他是不是气急败坏呢,李褆冷笑道,自己就是把高丽南部内附给了上朝,也不会让李芳果占便宜。

    一个民族的内斗,带来的危害,比强大的外部敌人的危害,要大十倍不止。

    同样的国家。

    五年前还被一个国家压着痛打,五年后,统一一心的局势下,可以正面硬抗全世界,这就是团结一心的威力。

    历史上的大明。

    一个巨大的帝国,因为内斗,不光导致了自己的亡国,也失了天下。

    通过高丽总督姜宾知和袁容的压迫与说服,高丽国王李芳果捏着鼻子,封了侄儿李褆为让宁大君,并下王令,终于同意李褆承袭了右军节制使的职位。

    高丽北军已经消亡,部分被大明吸收,高丽中军只剩下一万,并早被大明接管,如今随着高丽南军的管理权变更,高丽的军队尽数落入大明的控制中。

    高丽于一夜之间,在大明的宣传下,成为了藩属国楷模,号召所有藩国学习高丽。

    没有最拉胯,只有更拉胯。

    利益阶级的软弱性,常常不会鱼死网破,他们只会想办法如何保住自己的富贵,特别是在有上朝的局势下,高丽的两班阶级,特别是大的勋臣,高丽国内地位高的勋臣,大多数分家。

    一部分留在高丽继续掌权,一部分安排去了大明。

    财富和子弟们都送去了大明,财富让他们的子弟获得在大明学习的机会,维持他们家族在大明的生活,并能进入大明的上层圈。

    留在高丽国内的掌权者们,人们都在想办法捞取更多的利益,然后把更多的利益转移去大明,让他们的子弟与大明的上层圈越发的紧密。

    没有精英们在乎高丽的未来,更没有人在乎高丽的百姓们。

    当南军整编的消息传开后,也预示着高丽南部成为了大明商人们与高丽勋贵们的盛宴拉开,整个高丽南部的地方农业生态被摧毁。

    反倒是地方上势力小,没有权力的两班阶级们,他们无力前往大明,又无法抵挡新势力的侵吞,为了自己的利益,号召百姓们保护家乡,为大明的商人们带去不少的麻烦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“金殿高耸入云霄,玉阶通达连碧霄。楼台重重金碧里,富贵繁华映日高。”

    京城。

    藩学院。

    大明的县学,府学,州学,国子监是成体系的上升制度,只限制大明子弟,可藩属国的子弟越来越多,所以修建藩学院。

    藩学院其实属于社学的性子,但是因为朝廷重视,让人们忽视了这点。

    藩学院有个特点。

    有钱。

    这里的学生们,出手大方的令大明百姓们咋舌,许多京城的百姓,见得最多的是他们,以他们来了解藩属国,例如高丽。

    加上报纸以前宣传过,高丽流民在铁道工程部干活,甚至有免费的大夫看病和医药,导致部分的大明百姓,心里甚至认为高丽非常的富裕。

    藩学院外的酒楼,修建的富丽堂皇。

    一个字,越贵客人越多。

    奢靡的包间里,几名高丽年轻学子,宴请了好朋友,来自国子监的读书人,宴会上,几名高丽的年轻学子做诗,获得了众人的赞赏。

    “丰年盛世乐无边,百姓安居乐业全。衣食无忧心舒畅,国泰民安喜气添。”

    “好。”

    “好诗。”

    人们纷纷拍手,洪德守因为被人们夸赞,也红光满面。

    洪德守的父亲是洪兴善。

    洪兴善的家族在原高丽咸镜道,现大明咸镜都司,其父亲又是高丽南部庆尚道防御使,虽然其父实在乱兵手中,可是洪家的势力不弱。

    除了老家协助大明的功劳外,其父在南部南军遗留的影响力,又成为了大明需要的对象。

    洪德守因为善于作诗,不光在学校里得到了好名声,甚至在报纸上发表过自己的诗歌,成为了大明有一定名气的诗人。

    与洪德守一样的人并不少,不少的高丽人在大明发表自己的诗词与文章,成为了有名的大文人。

    他们这些富贵子弟里,因为基数的原因,的确有些能写文字的人才。

    高丽总督要在高丽兴办七所府学。

    高丽全境修建铁道。

    “大昌之世啊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如今的高丽,能出这么许多的大文学家,以往未有之事,说明了我们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,大道可期也。”洪德守学着北平国子监兴起的读书社,也在藩学院创办了读书社。

    多数是高丽人,少部分是倭国与南洋人,还有西部七省内的藩国子弟。

    洪德守与同学们醉饮而归。

    洪府的马车,连车架上都镶金了,有人统计过洪府,他们通过出售权利,售卖土地等等,最少在高丽获得了十万金,这可是实打实到手的银子。

    就算以大明军人的高军饷,也需要不吃不喝三千三百多年。

    靠这笔巨资,洪家人可以在大明富贵好几代人。

    外藩人有钱,成为了大明百姓们的认知,虽然他们不知道外藩人从哪里赚的钱,就算是大明的商人们,能一口气拿出十万两真金白银的也不多。

    一股藩学文化在大明取得了一定的地位,特别是诗歌文章方面,甚至连朱高炽看过都不得不承认,文学方面的培养,的确需要经济的培育。

    否则吃不饱的人,怎么可能有闲心研究这玩意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