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对于那些真正在徐州商界上有话语权的大商贾们,这茶馆背后的东翁可没有什么秘密,就是一个平常的茶楼老板而已。 只是有些做生意的头脑,齐候喜欢清茶,所以他就想尽办法,从齐候府中买通了几个下人,学到了炒茶和冲泡清茶的法子。 自己开了这家茶楼,没想到生意还真不错,只不过喝清茶的人家到底不多,更多的还是叫一碗茶汤茶点,约上几个同行,一起聊聊天,琢磨一下最近有没有什么好财路而已。 这样的话语,当然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,所以茶楼中除了散座外,还专门开设了雅间。 不仅有屏风遮挡,而且隔音不错,足够让客人安心谈话而不用担心被窃听。 这样的安排,自然引来了更多的商贾们追捧,于是乎,这宓氏茶楼的名气,也就随着往返徐州的商人越来越多,逐渐大起来了。 有些新来徐州的游商,也会特意来到这宓氏茶楼里,喝一碗茶,探听些消息,这都是常有的事情。 不过,这来往的人多了,人多嘴杂,指不定哪句话犯冲就会吵起来,好在大家都是生意人,懂的和气生财的道理。 就如之前那场小小的争吵一般,很快就会消弭于无形。 茶馆老板也习惯了这样的争吵,并没有当回事,那一桌五个商人,三个都是徐州本地的商户,在这宓氏茶楼也是常客,他都认得。 至于那两个眼生些的,则是这几天才来,特意到这宓氏茶楼拜山顺便寻商路的,都是做布匹瓷器生意,自然和这三家本地商对上,据说有过几次争闹。 同行毕竟是冤家,这对游商兄弟的本钱到底不多,争不过那三家本地商,今日就是来做最后的商定。 要么那对游商兄弟,将自己手中的布匹陶器一口气出给这刘、孙,还有一个一直没说话的王家老板,自己挣一分利,离了徐州,再想新的路子。 要么就一分利都没有,带多少货来,就带多少货走,一份陶器布匹都别想卖出去。 这样的事情,显然是那刘孙王三家坐地户在欺压外人,不过这种事,都是寻常。 现在已经算好的了,起码这对游商兄弟还能拿一分利,就算不应,也能将货带出徐州,再去别的地方卖也一样。 要是换做以前,说不得这三家就要找点官府上的关系,直接将这对兄弟连人带货一并扣下,那才叫真正的狠辣。 茶馆之中,依旧嘈杂,五名商人登楼而去,并没有引起多少人注意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