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兵部衙署的议事,对于袁谭来说,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徐庶的那一番言论。 除此之外,剩下的军中诸将所提出的一些方案和设计,也都极大的完善了袁谭原本的府兵体制构想。 原本在袁谭看来,兵部改制,至多也就是改换一下当下的徐州各军,重新确立一下相应的规章制度。 但李典和乐进却提出,自从汉末战乱以来,军中的阶级越来越不分明。 譬如说汉中张鲁那边,现在军中根本就没有军候曲将之类的官位,统统都是按照五斗米教中的教徒等级名来进行设定。 和其他诸侯的军队格格不入就不说了。 张鲁还算好的。 最怕的是什么,就以河北为例。 雍凉一带,军中是按照队、列、方来划定等级,一队为伍长,一列十队就是曲将,而一方百队才是军候。 这意味着雍凉军中,一位军候就可以执掌五千人规模的大军。 而河北邺城一带,袁绍直接掌握的河北正规军,则是按照一队为伍,五队为曲,五曲为部的分配。 换句话说,同样的军候,同样的曲将。 官职虽然一样,但到了雍凉,其手中的权力凭空就会膨胀数倍不止。 如果放在平时或许还好,但要是放到战时,雍凉的军队和邺城的军队协同作战。 战阵之上瞬息万变,哪怕是这些细节上的差异,极有可能都会导致军中主帅的判断失误,乃至于影响到一场大战的胜负。 徐州军眼下的情况,倒是和河北的情况差不多。 毕竟徐州虽然只有一州之地,但架不住麾下的军队来源太杂。 既有于禁、李典、乐进三人的降兵,又有徐州最早投效的那一批降军。 除此之外,还有从泰山上招募下来的泰山军等等。 这些军队,其中有一部分已经被徐州军整编吸收了,但还有很大一部分,被分流到了彭城、琅琊、东海、蓬莱等郡作为城防军驻守。 这些城防军的军饷不用袁谭去头疼,所以之前袁谭也没有太在意。 但现在听到李典和乐进再次提起,却也是跟着严肃起来。 这些城防军中的官制也好,基层的架构也罢,却都没有跟着徐州军一起改换。 现在不管没关系,但如果要改行府兵制的话,就必须做出一套合理可行的军制出来。 府兵制的设立,大概可以理解为立框架。 以袁谭准备设立的徐州军府为例。 第(1/3)页